• 泰州市海陵区
    鼓楼南路326号
  • 0523-86198885
  • 845604949@126.com

心理科普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专家郑毅教授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的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大学生有四分之一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成因复杂,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信号,提早关注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心理问题的加剧。

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早已成为事实,但难题是:家长怎么判断什么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不良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又该如何干预? 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如果缺乏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面对青少年心态出现异常如何及时察觉?老师、家长该怎么办?这些我们都要了解。这篇文章分析了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问题的前兆、预防方法和一些常见的情景的应对方法。供各位父母参考。


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

衡量青少年心理病理性发展的一个标准,就是负性情绪以及与这些负性情绪相关的想法和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主宰了孩子的心理世界。对痛苦情感的体验,特别是羞耻感和愤怒,已经习惯化、泛化,越来越多地塑造着孩子情绪和行为、人格和性格以及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孩子无法“消除”这些痛苦情绪,情绪生活通常是急迫、没有弹性的;与痛苦情绪相关的生理唤起一直保持或更容易被激活;不能耐受痛苦情感或不能重新振作,表现为持续地、迫切地抗议和需求,或持续地回避和退缩。

有些孩子没有建立起情绪复原力,无法从情绪伤害和痛苦中恢复,表现为攻击性、反抗行为或持续的回避和退缩,(无法消除糟糕的感觉,继而发展出适应不良的方法以应对这些感觉),痛苦的情绪主宰着他们的情绪图景。当父母来咨询时,孩子已经变得意志消沉、愤怒,情绪生活表现出紧迫和僵化的特点。孩子及其家庭越来越“难以自拔”,深陷破坏性的情绪反应模式中,恶性循环的互动模式维持或者加剧了孩子的负性情绪、态度和行为。

心理健康的特点是积极情绪和积极预期占主导地位,积极预期是与兴趣、兴奋、愉快、自豪和爱等情感有关的想法(或脚本、信仰)的扩展。在良性发展中,孩子的体验通常以充满兴趣的心境为情感基调,同时期待愉快和肯定的互动。孩子能表达一系列情绪,并且乐观,更期待生活中的事件,将其视作有趣的事情或机遇,而不是焦虑或威胁。

心理健康良性发展还有第二个特点,就是情绪的复原力。发展一种从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中快速恢复或者“重新振作”的能力。在这一基本的成熟过程中,孩子对自己和他人始终保持一种积极感受的能力,我们将此称为情绪复原力。这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变量。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够了解情绪痛苦只是暂时的,通过自身的行为,或通过身边成年人的支持和帮助来改善处境,因此他们不需要一直焦虑、悲伤或者愤怒。以这种方式,青少年通常能够发展出一种复原能力,耐受负面情绪,并能够从不可避免的失望和挫折中快速恢复,重新振作。

心理健康包括你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感受以及思考方式。当青少年的行为、感受和思绪频繁地给他们的生活造成障碍时,他们就会有心理健康问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和控制会影响终身。首先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功能,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厌学拒学。其次,心理健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诊断治疗好的话可能会影响终身,也就是说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轨迹受到了影响,所以早期干预非常关键。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自残等行为时,大家都会问:他们的家长难道没有发现孩子的反常吗?这些悲剧完全可以避免啊!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但他们并不关注那些。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成绩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像一次感冒,可以变得很严重,也可以很轻松就度过。只是,有些时候,青少年真的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毕竟,在成长关键期去面对难以自己解决的困难,很容易出现偏差或是钻牛角尖。


哪些异常信号是

孩子在求救

1.突然不想上学。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如果孩子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差别过大,那么家长就该警惕,是不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2.无端情绪变化。孩子天性活泼,热爱户外活动,如果长期不爱出门,郁郁寡欢,放学回家闷闷不乐,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3.沉迷网络和游戏。现如今,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网络。但如果孩子过于沉溺于虚拟世界,甚至放弃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那可能就不仅仅是管不住自己了,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4.表达厌恶老师或者是抱怨被同学针对,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不经意地聊聊天。

5.拖延。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的情况,可能只是因为犯懒。但如果一直拖延,事事拖延——管制引导都无效,家长该做的就不是如何“教育”,而是用科学的办法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6.不再社交。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但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也越来越疏离,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7.身上出现伤痕。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千万不能忽视,可能是在学校被欺凌了。

8.行为异常。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粘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

9.攻击性行为。砸东西是对着物品撒气,攻击他人是对着人泄愤,砸东西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尤其对于已经懂事的青春期孩子来说,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所致,更是心理问题。

10.考试综合征。考试综合征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还可形成恶性循环。

11.睡眠出现问题。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就爱躺在床上睡觉,不分白天黑夜地睡。而另外一些孩子却是不睡觉,或者睡眠质量不好,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

12.饮食出现问题。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表现的“厌食”视为“挑食”,把 “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无法抑制地不爱吃饭和一吃就控制不住地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映射。

但如果一个孩子出现了五个以上的信号,家长就要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代沟,也不仅仅是自立情结的乖戾行为,很可能他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的部分原因

PART.1  神经生物因子

1、基因的贡献 。每个人先天对压力事件的耐受性不同,而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是一般家庭的三倍。包括遗传、孕期卫生及生理疾病等因素。儿童受到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可能导致身心发展异常,如精神分裂症、多动症等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母亲孕期的卫生情况(如,孕期营养、孕期情绪状态、孕期服药、生产过程等)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当孩子的身体生病或受外伤,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大脑功能失调。血清素多巴胺传导路径不活化:传导接收器敏感度不佳或是压力导致活性减低。(动机、能量、快乐的缺损)皮质醇失调:肾上腺素过度活跃、下视丘脑垂体过量释放。(难以放松、念头一直打转、大脑难以休息感到疲惫。)情绪影响脑部相关区域的变化:杏仁核 ↑(焦虑)→背外侧前额叶↓(思考能力)→ 纹状体↓(快乐中枢)→ 海马回↓(记忆力)

3、心理因子。负面基模导致认知偏误;期望难以达到以及无能为力的状态;反复地沉浸于悲伤经验及负面思考等思考模式都会影响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会导致弥漫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兴趣丧失,影响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行动。它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支棱不起来」,更不是「性格上的脆弱」,抑郁症会改变大脑活动,影响神经细胞的工作方式,无法简单地「摆脱」。

PART.2  个体环境因子

1、创伤事件:父母去世、虐待、不当养育等负面压力事件过多;

2、压力事件:失落、屈辱、长期慢性压力等生活事件或短期、突发性原因;

3、缺乏人际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差、批判敌对的家人,或缺乏自我照顾的能力;

4、神经质和内倾性特质:性格敏感,内向,情绪易波动人群更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5、完美主义者:永远不会对自己满足,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无价值感的深渊;

6、女性:数据表明,临床上抑郁症在女性中报告的发病率是男性的两倍;

7、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幼儿及童年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是一生都难以消除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等都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教学氛围、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同辈群体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备注:任何情绪问题背后都有长期深层原因,切勿自行诊断和归因,请寻求专业的帮助。

材料来源:三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