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妇联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法院发出泰州市首份困境儿童人身安全保护令……泰州市姜堰区的一起虐待未成年人案件,从民政部门获悉介入、报警调查,到法院裁定执行,仅用了48小时。
这样的“解救”不是个例。姜堰区民政局近年来探索推出的未成年人保护“主动发现”模式,一次次为困境儿童赶走“拐角的阴影”。该局在全国首创困境儿童“四色管理”工作法,全省率先建成独立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率先实现儿童关爱之家全覆盖、率先建立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率先实现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未成年人“保护罩”,让阳光照进未成年人保护的每一处“拐角”。
2020年,姜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困境儿童应保尽保。两年来,全区纳入各类保障的困境儿童有1100多人,累计发放生活保障金1000多万元,累计投入关爱服务经费600多万元。全区所有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委托书签订率达100%。
坚持高位推进,消除工作“拐角”
未成年人保护作为基本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被姜堰区政府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姜堰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该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每季度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推动各部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齐抓共管、合力推进。
姜堰区各镇(街)全部建有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此外,在未成年人保护资金上加大倾斜、优先投入,该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依托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将工作延伸至未成年人保护的每个“拐角”,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齐、配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定期开展培训、技能竞赛,考试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建树底线思维,消除保障“拐角”
该区创新“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困境儿童工作模式,常态化主动发现与定期全面排查,确保保障及时精准。姜堰区民政局率先开发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重病、重残、贫困家庭儿童智能监测预警机制,确保困境儿童数据实时更新、动态管理,专业社工联合儿童主任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同时出台《姜堰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办法》,实现精准保障,率先落实重病、重残儿童按孤儿标准的50%发放生活保障金,率先将非重残儿童纳入困境儿童保障范围。
在常态化入户走访中,民政系统工作人员了解到,张甸镇困境儿童姗姗(化名)父母均有智力残疾,家境贫困、住房拥挤,随着年龄增大,姗姗希望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由姜堰区民政局牵头,泰州市恒济爱心助学联合会与泰州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及姜堰波涛装饰公司共同出资6000元,仅用两天时间帮助姗姗改造完成了“梦想小屋”,还捐赠了床和书桌。像姗姗这样的困境儿童“微心愿”,姜堰区民政局共征集到521个,该局通过泰州市幸福童享平台上线公布后,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截至目前,521个微心愿已全部点亮。
推进合力护航,消除关爱“拐角”
家住姜堰区蒋垛镇的小余(化名)自出生后,其母亲杨某就离家出走,一直未履行抚养义务。2019年,小余的父亲因车祸身亡,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生活十分艰难。鉴于小余已经沦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姜堰区民政局会同检察院、妇联依法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撤销杨母的监护人资格,小余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依法享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实施个案干预是姜堰民政局的一项常态化工作。由公安、法院、检察院、民政、司法、妇联、团委等部门共同构建的快速干预“绿色通道”,及时准确地照亮了每个“拐角”中的困境儿童。两年来,姜堰区民政局协同各部门共同救助困境儿童88名。
与此同时,该区高标准建成“1+1+13+N”的儿童关爱服务网络(1个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1个区儿童健康之家、13家镇街儿童关爱之家、N个村居儿童关爱服务站),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实施“成长护航”项目,由政府购买服务,将全区1300多名留守和困境儿童分成8个网格,对应8个专业社会组织,确保每个困境和留守儿童都能得到专业的社会服务和关爱,由此也诞生了一批“爱心人士”“社会妈妈”“教师妈妈”“知心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