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市海陵区
    鼓楼南路326号
  • 0523-86198885
  • 845604949@126.com

泰州关爱困境儿童做法获民政部推广

近日,民政部充分肯定江苏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并以简报形式将我省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简报称,该做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在册保障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三分之一,漏保风险大幅降低。


据悉,困境儿童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由我市率先打造,主要举措包括通过开展困境儿童“三步排查、四色管理、N重关爱”,推进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形成常态化“主动发现”机制。


实施“三步排查”

变被动受理为主动发现


“我市从2019年10月起开展困境儿童精准排查与保障工作,采用‘三步排查法’,工作方式实现了由被动受理申请向主动发现帮办的转换,努力实现困境儿童生活状态由基本温饱型向全面发展型的转变。”市民政局局长封新华说。


如何三步排查?第一步是发挥大数据优势,整合民政、残联、医保、教育、公安、检察、扶贫、司法等8部门数据信息,形成儿童名册及困境清单,逐级分解到村(居);第二步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的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与村(居)儿童主任、乡镇儿童督导员及网格长、网格员混合编组,发扬“铁脚板”精神,对孤儿、父母监护缺失、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等6大类55小类困境儿童,自下而上进行拉网式兜底排查,逐人登记造册;第三步是集中梳理疑难个案,组织县(市、区)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一事一议,清零入库。属于现有政策可以解决的问题,立即办理落实;属于跨部门的问题,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会办解决;属于现有政策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抓紧时间研究对策,建章立制,填补政策空白。


开展“四色管理”

变粗放救助为精准保障


在姜堰区张甸镇儿童关爱之家的档案柜上,记者看到,当地每一名困境儿童都有一个文件夹,贴上了“红黄蓝绿”不同颜色。“四色风险防控体系”具体为:红色需要紧急干预、黄色需要兜底、蓝色需要关爱、绿色是普通儿童。


三岁的明明(化名)在排查后,被列入困难程度最高的“红色”级别。明明的家庭有多名智力残障者,但明明及其母亲的户口居住地和户籍地分离,导致低保“漏报”。经社工排查比对,明明属于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相关部门紧急为他申请了困难儿童保障。


“建立分色分级管理办法,目的是要解决困境儿童关爱中存在的保障政策多,专业人员少;分管部门多,集成合力少;致困原因多,帮扶方式少;关爱活动多,精准施策少的问题。”市民政局四级调研员陈庭文说,依据监护风险、生活风险、行为风险三个方面,将儿童困境分为红、黄、蓝、绿4个风险等级,实施动态精细管理。红色,生存危机、极高风险,需要政府紧急干预、全面保护;黄色,多重困境、中高风险,需要多部门综合施策、兜底保障;蓝色,单项困难、中低风险,需要精准帮扶、助力脱困;绿色,成长受阻、较低风险,需要靶向关爱、长期关注。


提供“N重关爱”

变单项保障为多元关爱


为困境儿童提供“N项服务”,变单一保障为多元关爱。


我市出台《泰州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关爱服务办法》,把原先分散在民政、残联、教育、医保等多部门的零碎政策统一扎口,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政策合力。


《办法》拓宽政策覆盖面,将重病重残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按照不低于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的50%,给2032名重病重残儿童发放生活补贴。会同教育、卫健、医保及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有关部门,针对儿童康复、医保、学业、权益等成长型需求,多方发力,一人一策,全面保护。


对于每一名困境儿童,成立由儿童主任、专业社工、教师妈妈、法援律师、家庭医生、“五老”志愿者组成的成长护航小组,动态监测儿童养治教康方面的问题,链接资源,精准服务。


充分发挥“政府+市场+慈善”三方力量,成立泰州市龙凤堂幸福童享基金会,引导爱心企业和社会资源捐款3460万元,在全市开展“养治教康·幸福童享”系列品牌创建行动。针对排查出来的“爹死娘嫁人”等特殊情形困境儿童,通过列入临时求助、利用慈善资源接续等方式,确保兜牢底线。